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劉倩雯
鄂臺一家親,融合向未來。10月25日至28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聯合主辦的第十八屆湖北·武漢臺灣周在湖北舉行。其間,共簽約項目46個,總金額171.21億元人民幣,涉及光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職業教育、文化旅游、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現代農業、先進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
本屆臺灣周以“鄂臺一家親 融合向未來”為主題,旨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和同胞心靈契合,規模大、層級高,涵蓋了經貿合作、基層交流、青年互動三大板塊14項活動,在武漢設立主會場,宜昌、襄陽、黃石設立分會場。
湖北·武漢臺灣周是深化鄂臺兩地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貿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湖北累計注冊臺資企業3124家,投資總額362.64億美元。
推進鄂臺產業優勢互補
今年上半年,武漢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84.3%,市場占比提升至29.4%,展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武漢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崛起,也為臺資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近年來,憑借在汽車電子、智能座艙、雷達、液晶面板和傳感器領域的技術優勢,不少臺資企業成功融入了湖北、武漢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供應鏈。
10月25日,第十八屆湖北·武漢臺灣周海峽兩岸(武漢)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融合發展交流會在武漢經開區舉行,300余名海峽兩岸嘉賓齊聚中國車谷,共話海峽兩岸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的機遇與路徑。
活動現場,東風研發總院與海峽兩岸(武漢)車輛技術創新聯盟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開展協同研發,賦能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這是自年初東風集團受聘為聯盟“支持單位”后,雙方合作關系進一步深化的成果。
根據協議,聯盟將組織臺灣集成電路、軟件系統集成、汽車電子等先發優勢企業與東風研發總院開展深度合作,引導臺企進入東風汽車零配件供應鏈,提升本地配套率,實現互補雙贏。
海峽兩岸(武漢)車輛技術創新聯盟是第十七屆湖北·武漢臺灣周產業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已成功吸納近百家兩岸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入,涵蓋電子、汽車零部件、智能網聯等多個領域,共同推動漢臺汽車產業融合發展。
據悉,聯盟將在技術產業化、擴展規模、企業孵化、引資引智等方面繼續發力,并計劃繼續邀請在漢知名整車企業作為聯盟“支持單位”,強化汽車零部件企業間的聯系與協作,力爭到2025年底達到200家會員單位的規模。
中國車谷與臺灣有著深厚的淵源,許多臺資企業選擇落戶武漢經開區,推動自身快速成長的同時,也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目前,經開區臺資企業數量接近30家,去年總產值近百億元,創造了5000多個就業崗位,成為漢臺交流合作、融合發展的重要橋梁和力量。
助力臺企在鄂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湖北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五大優勢產業,“51020”現代產業集群加速崛起。
本屆臺灣周,在武漢、宜昌、襄陽、黃石舉行多場經貿交流活動,為鄂臺企業搭建合作平臺,推進兩地產業互補共贏,“鏈”式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努力打造全國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地。
襄陽分會場舉行海峽兩岸(襄陽)“車能路云”賦能新質生產力交流會,依托襄陽市國家新型工業化(新能源汽車)產業示范基地等優勢資源,邀請知名企業、專家學者和投資團隊,共同探索汽車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共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
宜昌分會場召開海峽兩岸(宜昌)電子化學品產業合作對接會,邀請兩岸電子化學品、電子信息類企業負責人,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等,圍繞電子化學品、電子信息材料研發生產等進行深入交流,并通過參觀考察、項目對接等形式,促進鄂臺電子化學品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發展。
作為湖北省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臺資企業積極融入湖北新發展格局。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湖北)經過6年時間發展,聚集臺資企業近200家,投資總額超過100億美元,已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優勢產業為主的臺資集聚高地。在鄂臺資企業中,已誕生了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0家省級創新型企業。
為了促進在大陸的臺資企業持續高質量發展,黃石分會場召開臺資企業大陸上市政策說明會。國臺辦經濟局相關領導,中國證監會、證券交易機構相關負責人和行業專家,將通過政策解讀、上市輔導、參觀考察等形式,助力在大陸臺資企業做大做優做強。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