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近日,A股公司首例市值退市鎖定的消息,引起市場廣泛關注。市值退市,這在以往稍顯“生僻”的退市類型,如今也終于走進大眾的視野。
回顧我國證券市場近年來的退市實踐,可以發現,這其中經歷了一番曲折演進的過程,格局已發生巨大變化。
一方面,在退市數量的變化上,近年來上市公司強制退市數量已明顯增多,以往A股市場為人詬病的“上多退少”“只進不出”的現象已大為改觀。數據顯示,在2020年之前,A股市場強制退市公司數量常年不超過10家,不少年份甚至只有1至2家。退市數量極少,使得退市制度優勝劣汰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在2020年之后,A股市場退市公司數量開始大幅增加,2023年全年強制退市公司數量已經超過40家,退市率開始逼近1%。照目前趨勢來看,2024年強制退市公司數量預計也將超過40家,且最終有可能創下歷史新高。退市,對于如今的A股市場而言,已不罕見。
另一方面,在退市類型的實踐上,近年來A股市場經歷了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以往A股市場強制退市主要以財務類強制退市為主,但一些公司通過“財技”,甚至不惜財務造假來規避退市,使得“僵而不退”的情形屢見不鮮,市場因而難以有效出清。但近年來,隨著交易類強制退市類型中的面值退市制度發力,上市公司規避退市的現象大幅減少,面值退市也逐漸取代財務類強制退市,成為A股市場最主流的強制退市類型。
根據市場環境的演進,以及市值退市本身具備的特點,記者認為,未來市值退市也可能成為A股市場主流退市類型之一,理由包括以下三點。
首先,市值退市是交易類強制退市類型的一種,上市公司收盤市值只要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相關市值標準,就觸及市值退市條件。交易類強制退市的一個特點是非常市場化,投資者“用腳投票”決定,上市公司難以操縱和規避。隨著市場本身市場化、法治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投資者“用腳投票”的力量會越來越強大,市值退市公司也會越來越多。
其次,根據交易所修訂后的規則,主板公司的市值退市標準,將自今年10月30日開始從3億元提高至5億元,屆時相關公司市值若連續低于5億元,就有可能觸及市值退市。這意味著,相較于目前的規定,屆時主板公司更易觸及市值退市標準,提升了主板公司觸及市值退市的概率。
最后,市值退市和面值退市剛好能做到互補。在現實情況中,一些上市公司可能基本面已較差,甚至已成為空殼公司,但由于各種原因,其股價仍遠高于面值,面值退市規定難以對此類情形發揮作用。此時市值退市規定的作用就能充分體現出來,將一些股價仍高于面值,但市值持續低于某一閾值的公司即時淘汰出局,實現市場的出清。
未來,在資本市場不斷推進改革,以及各方共同努力下,包括市值退市在內,A股市場退市實踐會更加豐富,從而進一步形成有進有退、高效配置市場資源的格局。(證券時報)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