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徐靚麗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扎實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推動武漢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日前發布《關于加快推動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提出目標,到2026年,武漢市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增強,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5件,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3000億元。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技術合同成交額是衡量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指標。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武漢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198.43億元,同比增長62.23%,創歷史新高,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三,較上一年度上升一位。2023年湖北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802.24億元,在全國排在第三位。
5月中旬,湖北省政府辦公廳發布《湖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行動方案(2024—2026年)》,提出2024—2026年,湖北省每年挖掘企業有效技術需求1000項以上,發布成果應用場景機會清單1000條以上,舉辦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200場以上,促成轉化重點科技成果500項以上;到2026年,湖北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700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省內落地轉化率70%以上。
本次武漢市發布的《實施意見》發布了五大行動15項具體任務,目標到2026年,武漢市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增強,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5件;在漢高校院所與武漢經濟社會深度融合,高校輸出到本地企業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幅10%,國家和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培養和引進人數達到18000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達到34%;具有武漢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分別達到20%和54%。
五大行動15項具體任務推動發展
《實施意見》中五大行動分別為產教融合發展行動、產才融合促進行動、創新策源筑基行動、核心技術突破行動、改革創新攻堅行動,根據這些行動發布了15項具體任務,推動武漢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產教融合發展行動發布了推進特色學科建設、推進產教人才流動等兩項任務,將圍繞武漢市重點產業,做強集成電路設計、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學科專業,新設一批技術經紀、科技投資、工業設計等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將實施“校企雙進”工程,鼓勵知名企業家和杰出校友反哺教育發展,探索推廣武漢大學“雷軍班”等人才培養模式。
產才融合促進行動發布了發揮用人主體作用、健全人才服務體系等兩項任務。目標每年引進和培育戰略科技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各領域專項人才等1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8000名左右。完善“武漢英才”認定支持體系,構建頂尖人才認定“快速通道”。深化“學子聚漢”工程,每年提供優質就業崗位50萬個以上,吸引留漢來漢就業創業大學畢業生30萬人以上。目標到2026年,武漢市人才資源總量達到430萬人。
創新策源筑基行動則發布了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實驗室體系、提高科技創新平臺能級、建設科技成果轉化載體等三項任務。推動數字建造、智能設計與數控等2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高效運行,每年建設10個技術(產業、制造業)創新中心。到2026年,高能級創新平臺轉化重大科技成果30項以上。推進“武創通”科創服務平臺建設,每年建設10家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完善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體系,梯度實施初創科技企業育苗、小微高企躍升、骨干高企瞪羚、領軍企業引領計劃。到2026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3000億元。
核心技術突破行動發布了加快構建產業創新矩陣、加快推進應用場景建設、加快優化創新空間布局等三項任務。支持細分領域領軍企業牽頭建設新型柔性研發機構,打造10個以上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每年實施10個科技重大專項、100個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企業圍繞關鍵元器件、基礎材料、先進工藝等打造主導產品。
改革創新攻堅行動發布了深化科技教育人才體制改革、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融入國際國內科技創新網絡、培育創新創業文化良好氛圍等五項任務。加強市區創投資金統籌,設立早期投資基金,形成300億元規模天使基金集群,帶動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投創新。到2026年,建設45家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支持建設10家國際企業創新中心、10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0.3%。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