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為深入實施強縣工程,推進城鎮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部署,加快培優育強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5月31日發布《湖北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發布5項重點任務,提出力爭通過3年建設,湖北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綜合實力和區域競爭力明顯增強,建成一批百億集群,其中年營業收入超1000億元的1個。
發布5項重點任務
《實施方案》提出推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力爭通過3年建設,湖北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綜合實力和區域競爭力明顯增強,形成“三個一批”的發展格局:建成一批百億集群,其中年營業收入超1000億元的1個、超500億元的3個、超300億元的10個、超100億元的40個,形成“1314”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梯隊;涌現一批領軍企業,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中年營業收入超100億元的龍頭企業8家、超10億元的骨干企業50家以上、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500家以上;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省級以上特色產品品牌100個以上。
為實現總體目標,《實施方案》發布5項重點任務,分別是根植性主導產業培育行動、產業集群“入區入園”行動、優質企業梯度培育行動、公共平臺增效提能行動以及特色品牌擦亮添彩行動。
湖北省要求各縣(市、區)因地制宜發展不超過3個“搬不走、穩得住”的根植性主導產業,到2026年,各縣(市、區)主導產業營收占比達70%左右。各縣(市、區)圍繞主導產業延鏈補鏈,集中力量打造1—2個特色產業集群,重點支持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引導農村一二三產業及相關產業組織集聚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到2026年,重點布局建設40個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創建10個國家級產業集群。以縣域各類開發區、園區為主要載體,以園中園為集聚區,科學規劃布局產業集群。到2026年,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企業入園率達80%以上,畝均投資強度年均增長10%左右。
在培育優質企業方面,湖北省將落實“鏈長+鏈主+鏈創”機制,堅持“外引”與“內培”、“壯大”與“育小”并重,緊緊圍繞產業集群,精準引進一批重點企業、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到2026年,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集聚“四上”企業2000家以上、規上工業企業1500家以上、上市企業20家左右。相關責任單位還將組織產業集群參加境內外大型展會,支持市縣舉辦區域性專業展會,打造“爆款”產品。到2026年,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創建的“湖北精品”達到100個,建設一批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
強化財政、金融等各方支持
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是各地立足縣域實際,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文化基因、產業基礎以及比較優勢,在一定空間內圍繞特定產業鏈條形成的企業以及相關服務組織集聚的現象,是促進就業、財政增收、富民強縣的重要抓手,也是支撐縣域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湖北的縣域經濟發展較為出色,不少縣域的經濟實力較強,位列湖北省2023年湖北縣域GDP前三位的分別是仙桃、宜都、潛江。
《實施方案》指出,要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動經濟發展,以開發區、園區為主要載體引導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各地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做大做強根植性主導產業,優中選優打造一批規模體量大、延伸配套好、支撐帶動強的特色產業集群,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為“51020”現代產業集群筑牢底盤。
為保障各縣(市、區)完成各項任務,《實施方案》同時發布強化組織領導、強化財政支持、強化金融支持、強化保障服務、以及強化評估管理等5項保障措施。
《實施方案》提出由湖北省發改委發揮統籌協調作用,省有關部門結合工作職能,對口指導支持縣域產業集群發展。各縣(市、區)承擔建設主體責任,建立“一群一計劃一政策”工作機制,實現產業集群發展目標。推動普通高中進城,支持各縣市集中力量辦好1所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強化縣域產業集群發展人才支撐。省市統籌安排用地計劃,列入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的重大項目,比照享受省重點項目支持政策,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省級統籌,應保盡保。建立評估體系,2024—2026年,每年一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按照成熟一個認定一個的原則,評定40個左右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對評估結果靠前、發展成效好的產業集群給予資金獎勵。
在資金支持上,《實施方案》提出,一方面強化財政支持,在申報中央預算內、中長期國債等國家資金相關專項支持時,優先申報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項目;省預算內投資、省制造業專項資金等增列科目,支持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重點項目建設;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優先支持產業集群基礎設施、公共技術服務和數字化轉型平臺等項目建設。另一方面強化金融支持,引導各類產業基金參與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通過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等方式支持產業集群優勢企業和重大項目;鼓勵長江產業集團等國有投融資平臺設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專項基金,構建基金矩陣;推薦產業集群優質企業納入“金種子”“銀種子”名錄,通過上市融資和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做優做強。
●長江商報記者 徐靚麗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