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今年以來,銀行業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特別是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精準投放,使得貸款總量保持增長,信貸結構也進一步優化,同時積極向實體經濟讓利,為促進我國社會經濟恢復和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銀保監會披露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人民幣貸款新增10.6萬億元,同比多增2.27萬億元。在投放力度加大的同時,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繼續下降,一季度,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較上年下降0.38個百分點,民營企業貸款平均利率較上年下降0.06個百分點。
銀行要讓利于實體經濟,就必然要面對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息差收窄的影響。去年銀行業營收已經出現放緩跡象,但凈利潤增長還處于穩定態勢。而從今年上市銀行一季報情況來看,當好“頭雁”的國有大行盈利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找準“讓利”與“盈利”的平衡成為當前商業銀行面臨的重要課題。
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一階段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的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難挑戰。
可以看出,當前實體經濟仍需更多呵護,銀行業則需要提供更強有力的金融支撐。銀行利潤來源于實體經濟,大部分被用于補充銀行資本,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防范化解風險能力,并通過資本的杠桿作用,擴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形成兩者之間的良性循環,促進經濟平穩發展。
為此,保障銀行負債穩定性,保持合理息差,實現持續穩健經營,增強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和可持續性至關重要。接下來,銀行業應推動經營理念創新,加快推進治理能力科學化、現代化,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加強負債管理,提高量價平衡能力,拓展收入來源,探索多元發展空間,拓寬相關中間業務收入,實現精細化管理,提升自身運行效率,控制經營成本,壓降非必要性費用支出,騰挪出更多讓利空間;加快釋放數據要素潛能,加強對數字化能力的滲透,打造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研發—產投”金融科技支撐體系,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生態場景的搭建,提高效率和提高產品提供的精準性,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緊扣穩健發展主線,系統推進、全面提升風控能力,扎實推進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風險處置,繼續保持銀行資產質量穩健。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無論何時,實體經濟都是我國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基石,銀行業應積極主動適應新要求,樹立高質量發展理念,全面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證券日報)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