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蔡靜綜合報道
視頻行業發展十余年,已經從早年的混戰,趨向于穩定格局。但如何尋找新的增量市場、減少虧損,依舊是擺在幾家視頻網站眼前的最大難題。
近日,騰訊公司副總裁、企鵝影視CEO孫忠懷接受人民日報《大咖有話》欄目專訪,以騰訊視頻為縮影,從商業模式、內容戰略和未來布局等方面,講述了在存量競爭時代下視頻網站突圍之路。
步入“成年人階段”競爭趨于理性
“不論是我們團隊,還是同行的團隊,大家都經歷了一個學習的過程,這就好像人的成長歷程一樣。”孫忠懷將視頻網站的成長階段比喻為人的成長階段——在經歷了“什么都要學”的“小學生階段”、自由生長的“青春期階段”后,騰訊視頻已經抵達一個既需要對自己負責、又需要對整個行業負責的“成年人階段”。
今年是孫忠懷作為騰訊視頻掌門人的第7年,回顧這段歷程,孫忠懷直言,“并不容易”。
2013年,整個行業處于混亂期,相較于優酷的2006年和愛奇藝的2010年,騰訊視頻2011年4月才成立,算是后起之秀。而那時候騰訊視頻還面對著來自土豆、暴風影音、酷6等多家線上視頻平臺的競爭。
“我們當時在行業內排在比較靠后的位置,所以最開始肯定是求在公司內部生存。”孫忠懷表示。隨著4G的普及,PC端用戶開始往移動端轉移,騰訊視頻把握住了這一浪潮,打了差不多一年的攻堅戰,成功把用戶占比從PC比移動7:3,調到了3:7的比例。
2013年至2014年,擺在騰訊視頻面前的難題轉變為如何有更多的好內容。孫忠懷回憶:“最開始我們拿到一個大劇,或一個比較大的綜藝節目都非常興奮,覺得非常不容易,而且當時主要是以同步播、跟播電視臺的節目為主,不管劇、綜藝都是。”
2015年,在線視頻平臺進一步實現集中化、規模化,背靠BAT三家,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三家形成第一梯隊陣營。但隨著競爭加強、持續燒錢,幾家視頻平臺陷入虧損。
現在,幾家視頻平臺依舊沒有擺脫虧損的困境,但依靠背后強大的資金和資源,視頻平臺從版權亂戰逐漸過渡為規范發展。“放到自制節目內容上,最近兩三年從上游版權來說,版權價格上升的壓力有一定的緩解,所以這兩年進入了一個平穩期。”孫忠懷認為,目前來看三家視頻網站的市場格局已經穩定,“各家也從過去主流購買版權的節目內容為主,轉為自制版權節目和購買版權節目共存,但是我們從運營角度來說傾向于更多發展自有內容的布局,7年時間就這么過來了”。
助推行業進步,需要群策群力,從目前的狀況而言,幾家平臺都“默契”地停下了激進競爭的腳步。“這兩三年,我覺得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三家都變得理性了很多,大家交流的時候不會看一個節目、一個時間段的輸贏,更多談的都是整個行業,有什么辦法可以讓行業能夠健康、良性、有序地發展,有一個長遠的未來。因為我們都意識到再像過去那樣盲目、混亂地競爭是沒有未來的。大家可以看到財報公布的虧損都很嚴重,所以我們現在的定位就是想辦法去做一個布局行業長遠未來的建設者。”
成本壓力下轉向自制內容作主導
2019年視頻網站迎來一個大變化:愛奇藝和騰訊視頻的會員數均邁入過億時代。但也出現另一個問題,便是增長速度的放緩。
孫忠懷曾在2019年的一次演講中提到,騰訊視頻付費會員從4300萬上漲到8200萬用了一年時間,而從8200萬上漲到8900萬卻用了半年時間,增長速度放緩。同時,廣告營收下滑也是行業普遍的現象,從愛奇藝的財報中,可以獲知愛奇藝廣告營收已連續四個季度負增長。另外,用戶不甚了解的一點是,視頻網站的帶寬、技術費用也占了相當一部分的投入。“技術、帶寬、服務器的成本,也是每年幾十億的投入。從運營者角度來看,我們承擔數據服務的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孫忠懷稱。
同時,對內容的投入仍是核心戰略之一。孫忠懷稱,騰愛優三家在整個內容制作生產領域投入的資金,差不多都在200億上下。
孫忠懷表示:“廣告主其實都覆蓋得差不多了,所以如果成本繼續穩步上升,但是收入沒有一個對應增長的話,將來的營收情況、損益還是有挺大壓力的。”
面對市場增量放緩、廣告預算緊縮等行業難題,如何保障精品內容供給,并且兼顧實現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成為產業關注的焦點。孫忠懷認為,在提高自制內容占比的同時,平衡好投入產出比,這有助于構建精品時代下騰訊視頻的良性生態。“我們大概有幾個大的思路,最主要的一個思路就是從過去100%的采購播出版權,轉變為自己生產制作的內容版權占主導地位,但是最理想的平臺上播出的100%都是自有版權實際上是做不到的,目前來看,我們大概能做到五五開,是一個很不錯的比例。實際上不是騰訊視頻一家,全行業基本都是朝這個方向。”
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如何在商業模式和內容布局上構建良性可持續的生態模式,已經成為視頻行業的新戰場。談及騰訊視頻的長遠布局,孫忠懷表示,“因為這是一個需要長遠培養 、長遠建設的行業,我們更多思考的還是怎么樣讓騰訊視頻這個平臺、這個產品對用戶、對合作伙伴有長遠的價值。包括從內容角度、從產品技術角度、從整個在市場的定位角度、從內部團隊建設角度來說,都需要比較長遠的思考才能有一個未來。”
(綜合自每日經濟新聞、中新社)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