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從“驅動市值管理”角度縱論新經濟
□本報記者 沈右榮
資本市場上的并購重組大戲幾乎每天都在上演,但哪些并購有益于公司做大做強?
10月28日,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做客長江商報舉辦的中部崛起(2017)新經濟發展高峰論壇,并做主題為《科技并購驅動市值管理》的演講。
“二級市場上,有的公司股價放衛星,有的公司股價長期低位徘徊,為什么?”沈萌說,這源于公司的市值管理,股價放衛星存在明顯的股價操縱行為;股價長期低位徘徊,與公司業績不相匹配,這種消極的價格不僅不利于公司發展及融資,也不能保障投資者利益。
在沈萌看來,科技型并購有利于公司打好基礎和長遠發展,能夠驅動公司市值管理。
業績承諾不達標 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
一家公司的市值是圍繞其內在價值進行上下波動的,公司的并購重組往往對股價的波動產生較大沖擊。
數據顯示,2015年,A股市場完成并購重組交易416個,交易金額1.28萬億元;去年完成交易346個,較上年減少了70個,交易金額上升至1.34萬億元。
近幾年來,A股市場的并購重組,交易雙方絕大部分都對交易標的未來的業績進行了約定。
從完成率看,2015年,80%的并購重組交易業績承諾達標,20%未達標。去年,未達標的比例上升至25%。
沈萌說,未達標的,業績補償方按照事先約定應通過現金或股票進行補償,但這與當初并購交易時支付對價是不一樣的。“通常,交易對價等于業績乘以估值率。”沈萌說,但是在業績承諾未達標的情況下,對價往往大于業績乘以估值率加業績補償。這樣的結局,雖然于上市公司自身而言,業績并未受損,但會造成二級市場上股價大幅波動,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
針對近期宣亞國際收購映客這一備受爭議的并購行為,沈萌亦認為存在較大風險。他說,上市公司向股東借錢收購標的公司,標的公司股東又增資上市公司股東,繞來繞去,最終是標的公司股東借錢給上市公司收購自己,形成一個資金閉環。在他看來,這樣的并購重組是一場資金數字游戲,一不小心,就會讓中小投資者陷落坑中。
短期效應靠經營 長期效應靠研發
種種并購亂象開始受到遏制。
沈萌介紹,去年初,監管層開始優化并購、細化監管,隨后,針對互聯網金融、影視、游戲、虛擬現實等跨界并購的審核,進行“一事一議”。去年,還開展了打擊炒殼、跨市場套利行為,全年嚴控配資、野蠻收購,從嚴審核。
監管審核從嚴并非不支持并購。沈萌舉例說,去年中國化工耗資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公司(包括承擔60億美元債務,收購實際花費近490億美元),這起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海外并購案,得到了各方的全力支持。此外,最近美的集團、復星醫藥等海外并購,也都得到了相關方面的支持而順利完成。
沈萌分析說,上述大規模并購之所以得到支持,源于其并購的標的具有科技元素,科技型并購能夠助力企業做大做強。
在沈萌看來,對于一家公司而言,短期效應靠經營,長期效應靠研發。目前,一些公司不愿投身研發,熱衷于短期的刺激型并購,推動公司股價大幅攀升,通過協議轉讓、集中競價等措施減持套現。但這種行為,股價的高位是暫時,熱點一過就會快速下挫。他認為,只有長期基礎性并購,才能有利于公司打好基礎,提升公司產品科技元素,雖然股價短期內沒有突出表現,但長期來看,一定會穩步向上。
“谷歌為何要耗資5.25億美元收購持續虧損的DeepMind?”沈萌說,關鍵在于谷歌看中了DeepMind的科技元素——人工智能技術。該公司開發的一套系統阿爾法狗,參與轟動世界的人機大戰,戰勝了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
沈萌做客長江商報舉辦的中部崛起(2017)新經濟發展高峰論壇。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