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雖否認向寶能“輸血”但并未打消市場風控擔憂,過度依賴利差且不良率畸高
編者按
企業爭前恐后奔赴資本市場,是經濟活躍的重大利好信號,本無可厚非。然而,一旦企業上市,又背負著投資者的殷切期望,稍有不慎會落得滿盤皆輸的窘境。
本期“IPO·融資觀察”欄目,長江商報記者為讀者深度剖析了三個正謀求融資的企業,揭秘他們上市前后暗藏的融資風險。其中,浙商銀行涉及“寶萬之爭”,赴港IPO能否順利募資,其前景令人堪憂;“鳳爪第一股”有友食品強勢搶灘主板同時為避免失敗留有退路,留下退守新三板空間;八馬茶道掛牌三板后,又面臨經營逐年下滑的現實。
□本報記者 尹永光 實習生 范維雅
寶萬之爭、浙商銀行赴港IPO,這兩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卻因為寶能幕后金主的浮現而產生關聯。
12月23日,媒體報道稱,“寶能系”投資主體平臺鉅盛華的資金來自浙商銀行理財資金池,一時輿論嘩然。
次日,浙商銀行對此回應長江商報記者稱,浙商銀行理財資金僅用于鉅盛華整體收購非上市金融股權,不可用于股票二級市場投資,也不作為其他資管計劃的劣后資金。
不過,這并不能讓市場打消疑慮。南昌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何宜慶告訴長江商報記者,此種投資風險極大,最終受損失的還是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另有不愿具名的銀行業研究人士指出,出資助寶能舉牌萬科,在浙商銀行的資金投向中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實際上,浙商銀行IPO本身也是“槽點”頗多。截止到2014年12月30日,浙商銀行的資產規模、存款總額、貸款總額在12家股份制銀行中分列倒數第二、倒數第二、倒數第三,盡管2015年上半年浙商銀行資產突破萬億,但其排名仍然墊底。另外,浙商銀行過于依賴利息收入,中間業務增長乏力;過于依賴小微企業,風險暗藏;貸款占比最高的制造業導致的不良率占據浙商銀行不良率的62.4%。
因此,在本就出現外資撤離潮的股份制銀行體系中,浙商銀行此時IPO的處境頗為尷尬。
寶能幕后金主悄然浮現
處在IPO緘默期的浙商銀行不得不站出來為自己辯白。
12月23日晚間,媒體報道稱,“寶能系”投資主體平臺——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拿出67億資金作為劣后級向華福證券融資133億元,合計出資200億元成立深圳市浙商寶能產業投資合伙企業,且該資金來自浙商銀行理財資金。
這是一種常見的“假股真債”形式,銀行理財借道有限合伙企業,利用私募基金形式,獲取固定收益回報,風險由劣后級兜底。
12月24日,長江商報記者致電浙商銀行媒體聯絡人,對方回應稱,浙商銀行理財資金投資認購華福證券資管計劃132.9億元作為優先級,僅用于鉅盛華整體收購非上市金融股權,不可用于股票二級市場投資,也不作為其他資管計劃的劣后資金。
不過,這一說法并沒有得到市場認可。實際上,從11月11日到12月11日,寶能系三次大規模增持萬科股票,持股比率飆升至22.45%,而浙商銀行正是通過華福證券在11月11日與11月30日兩次為寶能輸血147億元,時間點驚人的重合。
南昌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何宜慶12月24日告訴長江商報記者,理財資金參與此類“爭奪”,風險極大,目前寶萬雙方仍在僵持,如果遭遇反擊,最終損失最大的還是浙商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
不愿具名的銀行業研究人士12月26日告訴長江商報記者,浙商銀行理財資金與寶萬之爭有涉,可能還只是冰山一角,排名靠后的浙商銀行有可能就是通過類似“走鋼絲”的投資方式迅速做大規模。
浙商銀行赴港IPO
近日,港交所披露易網站顯示,浙商銀行披露了招股書,其赴港上市的傳聞終于坐實。
浙商銀行的前身浙江商業銀行是一家成立于1993年的中外合資銀行,由南洋商業銀行、中行浙江省分行、浙江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交行寧波分行共同發起。2004年,浙江交投集團、萬向控股、旅行者汽車等15家法人發起浙江商業銀行的改組,浙商銀行成為中國銀監會批準的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
浙商銀行的第一大股東為持股19.96%的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在浙商銀行的前十大股東中,并沒有境外投資者。
盡管是一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但浙商銀行還是將重心更多地放在浙江省。浙商銀行招股書顯示,浙商銀行在浙江省的總資產、貸款總額和存款總額分別為4870億元、1190億元、1230億元,占浙江省金融機構總資產、貸款總額和存款總額的4.5%、1.7%、1.6%。
值得一提的是,在12家股份制銀行中,僅有廣發銀行、恒豐銀行、浙商銀行和渤海銀行四家銀行尚未上市,而上述四家銀行都曾有H股上市傳聞。
截止到2014年12月30日,浙商銀行總資產為6700億元,存款總額為3630億元,貸款總額為2590億元,分別位列12家股份制銀行倒數第二、倒數第二、倒數第三,綜合指標僅略優于渤海銀行。
根據招股書,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浙商銀行總資產超過1萬億元,較去年年底增長49.9%;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175.4億元和56.4億元,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40.4%和26.8%。
資產增速接近50%突破1萬億元頗為引人注目。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對外解釋稱,這主要得益于去年年底開始實行的“全資產經營”戰略,“‘全資產經營’的概念主要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講,銀行除了信貸資產以外,還要平衡地發展交易類的資產、投資類的資產、同業類的資產,并根據市場的變化、客戶需求的變化來進行調整。”
這似乎是為了應對浙商銀行此前收入來源過度單一的情況。其招股書顯示,浙商銀行主要收入為利息收入,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前三季度利息收入占營收比率為90.7%、82.4%、83.6%、85.6%。
銀行發力中間業務已經成為趨勢。長江商報記者查閱財報后發現,招商銀行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前三季度利息收入在營收中的占比分別為77.95%、74.59%、67.53%、64.75%,逐年降低。
恐被長三角制造業拖累
相比較而言,浙商銀行的不良率并不算高,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前三季度分別為0.46%、0.64%、0.88%、1.22%,同期中信銀行的不良率分別為0.74%、1.03%、1.3%和1.42%,同期招商銀行不良率分別為0.61%、0.83%、1.11%、1.6%。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貸款份額最大的制造業為浙商銀行貢獻了最多的不良貸款。浙商銀行招股書顯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公司貸款在貸款總額中占據82.4%,而公司貸款中排名前四的行業分別是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分別占比17.7%、14.1%、13.7%、12.1%,但這四個行業產生的貸款分別占浙商銀行不良貸款的62.4%、23.4%、0.7%、1.1%。
實際上,長三角制造業不僅沒有回暖的跡象,反而因成本優勢消失而繼續收縮,浙商銀行的不良率進一步增大的可能性較高。
因為民營經濟發達,浙江小微企業貸款占到全國小微企業貸款的10%,所以浙商銀行從一開始就把小微企業作為重要的服務對象。
2006年,浙商銀行率先設立了小微企業專營支行。截至2015年9月30日,浙商銀行已于全國設立18家分行小企業信貸中心和95家小微企業專營機構,小微企業專營機構占全行機構總數的近75%。
盡管近年小微企業貸款份額略有下降,但不良率卻在不斷升高。截至2012年、2013年、2014年及2015年9月30日,小微企業(含個人經營者)貸款分別占浙商銀行貸款余額的26%、26.2%、25.9%、21.7%,但是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率分別為0.24%、0.55%、0.97%、1.11%。
小微企業更容易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這可能會導致浙商銀行不良率的進一步升高。
外資撤離致IPO處境尷尬
事實上,就金融類新股在港股的表現來看,現在并不是浙商銀行IPO的最佳時機。
2015年12月3日,青島銀行在港交所上市,發售9.9億股,每股發行價為4.75港元,募資總額為42.75億港元,然而上市當日就跌破發行價。即使是內地唯一的、資產規模龐大的中國再保險,也于港股遇冷,目前已跌破發行價。
股份制銀行在銀行業體系中的份額逐年增長,由2010年的15.8%增長到2014年的18.2,但實際上隨著銀行業競爭加劇,股份制銀行的日子并不好過。
浙商銀行即在其招股書中表示,大型商業銀行在國內銀行業中占據優勢地位,擁有較大的資產規模和客戶基礎;隨著證監會出臺鼓勵小微企業業務發展的政策,城商行規模不斷擴張;隨著中國對經營地域和客戶對象限制的取消,外資銀行在業務上穩步增長;另外,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同樣構成競爭壓力。
另外,因為“過了最好的時光”,外資股東紛紛撤出股份制銀行,也引起市場的擔憂。
2015年1月,中信銀行發布公告稱,接到西班牙bbva的減持通知,累計減持逾5%,套現約105.5億元;2015年上半年,恒生銀行通過減持興業銀行,凈賺超過100億港元;德意志銀行也發布公告稱,將為所持的華夏銀行股份進行減記,并預示可能減持這部分價值約35億美元的股份。而市場上也一直有花旗銀行出清廣發銀行股權的消息傳出,但廣發銀行對外回應稱,未收到消息。
責編:ZB